历史沿革
战国时,乌兰察布区域的大部分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秦并六国后,又在原来这里的赵地设置云中、代郡、雁门三郡。秦之后,匈奴乘中原,楚汉相争,无暇它顾之机,大举南进,这里的大部分地区为匈奴占有。西汉时,匈奴还在今天的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最高的政权机关——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鲜卑在盛乐(现和林格尔土城)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续据匈奴故地。隋唐时,突厥又在今和林格尔境内建大利城进行管辖。以后的宋、元、明、清朝,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鞑靼、瓦刺、蒙古相继生息之地。把这块北方各民族世代生息繁衍之地正式命名为乌兰察布盟,是从清朝天聪年间开始的。乌兰察布盟得名于蒙语“乌兰察布”,意为“红山口”,“红山口”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北25公里的大青山脚下,历史上为重要军事要塞。所辖部落旗于一定时间常常会盟于乌兰察布一地,接受钦差大臣的检阅和听取皇帝的诏命,并将会合外的地名冠之为盟。清天聪六年(公元1633年),四子王部落、乌拉特前、中、后三旗、茂名安部落、喀尔喀右翼部落(即达尔罕旗)六个部落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故有乌兰察布盟之称。
现属乌兰察布盟辖区的丰镇等地,早在乾隆年间,就在“口外七厅”的管辖之下。光绪年间,又定四子王部落及达尔罕的一部分垦地和村落为武川厅;设丰镇东界卢家营等地至察右正黄旗九佐领地为兴和厅;设宁远北界灰腾梁各村及毗连之察右正黄、正红两旗地为陶林厅。中华民国建立后,所有的厅一律改为县治。民国三年(1914年)建绥远特别区,所辖有归绥、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武川、五原、东胜等八县,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十三旗及土默特旗。原有的绥东四县即丰镇、兴和、陶林、凉城则划归察哈尔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立绥远省,又将东四县的察哈尔省划归绥远省,连同民国十二年以后增设的包头、集宁、安北、固阳、临河等五县,共十七个县均由绥远省所辖。
1949年,绥远省解放后,将全省调整为四个专员公署,两盟、一个中心旗,一个省直辖旗。其中集宁专员公署管辖集宁、丰镇、陶林、龙胜、武东、兴和六县,和林专员公署管辖和林、清水河、托克托、凉城四县,乌兰察布盟管辖四子王旗、达尔罕、茂名安、中公、东公、西公六旗。今天的乌兰察布盟基本上是由原集宁、和林两个专员公署辖地和原乌兰察布盟辖地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乌兰察布盟辖有四子王、达尔罕、茂名安、乌拉特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1954年称),察哈尔右翼后旗六旗。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平地泉行政区撤销建制,所辖地区归乌兰察布盟。同时乌兰察布盟原辖乌拉特前旗等划归巴彦淖尔盟。同年,乌兰察布盟机关驻地由固阳迁至集宁。这时的乌兰察布盟辖有一市(集宁市)、六旗(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四子王旗、土默特旗、察哈尔右翼前、中、后旗)、十一县(丰镇县、凉城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卓资县、兴和县、托克托县、武东县、固阳县、萨拉齐县)。在此以后,武东县、土默特旗撤销,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建立并划出,商都县、化德县划入,固阳县、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划入后又划出,丰镇撤县建市,1995年----1996年,和林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划归包头市。成为乌兰察布盟目前辖有两市、五县、四旗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