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城镇发展
一、城市的发展
内蒙古城镇型居民点形成的历史较早,在秦、汉、辽、金、元时代,内蒙古地区建立了不少城镇,如赵托克托古城、汉黑城古城、霍勒紫登古城、麻池古城、辽上京、中京、祖州、庆州、元上都、应昌及明归化等十几座中外闻名的古城,它们是当时塞外军事政治重镇。但到20世纪以后,这些古城中仅留下归化城,其他均已成为历史的遗迹。
呼和浩特旧城是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建城最早的城市。其原名叫归化城,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赤峰、海拉尔、满洲里均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兴建的。当时兴建这些城镇的目的主要是封建王朝为了镇守边疆,也有一些城镇是随着农业的出现,旅蒙商业的兴起,一些大的商号为了沿途方便,在一 些重要交通要道设店开业,逐渐成为一定地域的经济中心而形成的,有的是随着外来宗教势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还有一些城镇是在铁路、航运等交通线路修通后,随着农牧林业资源和矿业资源的开发,内地人口越来越多地迁移到内蒙古经济地理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而在历史上的著名城镇如多伦、五原等,因距离铁路较远而发展受限。东清铁路(滨洲线)、京绥(京包线)等铁路修通后,形成和发展了赤峰、通辽、牙克石、扎兰屯、海拉尔、满洲里及集宁、包头、临河、丰镇等城镇。内蒙古在历史上遗留下的城镇很少,分布极不平衡,城市人口少。如绥远省省会归绥市人口仅10余万,包头9万人,赤峰3万人。
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全区城镇人口粗略统计只有68.4万人,占同期全区总人口的12.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时城市经济基础薄弱,规模甚小,布局混乱、市政设施十分简陋。全区只有一座日供水4 200吨的自来水厂,有混凝土道路5.8公里,市政基础设施几乎是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内蒙古经济发展和重点建设,城镇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新兴城镇不断涌现。1953年全区共有城镇65个,其中有归绥、包头、海拉尔、满洲里、通辽、乌兰浩特等6个市。内蒙古城市化水平从1947年的12.2%提高到1957年的18.7%。
“一五”时期,由于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内蒙古开工,从外地集中调入大批人员,包头市人口成倍增长。1958年至1960年的3年间,内蒙古城镇人口净增了153.5万。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也大大加强。此后,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内蒙古城镇人口至1964年下降到249.1万人,比1960年减少了110.7万人。城市化水平仅为19.9%,比1960年降低了10个百分点。“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蒙古城镇的行政区划调整较大,城镇建设不仅没什么发展,而且很多城市设施惨遭破坏,市政建设“欠帐”很多,极大的延缓了我区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的大起大落给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内蒙古的城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老城市旧貌换新颜,新兴城市不断涌现,一大批小城镇拔地而起。截至1997年底,城市基本建设投资额166.9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1.0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12.13倍;城镇人口为905.6万人,比1980年的433.1万人增加了472.5万人,全区城镇实有铺装道路长度为2 489公里,公共绿地为2 299公顷。城市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镇化体系的框架初步确立。
20世纪后50年内蒙古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城市数量增加,分布日趋合理,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和交通能源建设的发展,全区城镇主要集中在铁路沿线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锡林郭勒、呼伦贝尔、阿拉善、鄂尔多斯等大草原以及大兴安岭林区,出现了不少新的城镇。
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内蒙古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由1949年前的1个增加到现在的12个。包头、呼和浩特、赤峰为3个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其中包头人口为100万;通辽、乌海、集宁、牙克石、海拉尔为20—5 0万人口;根河、满洲里、扎兰屯、额尔古纳、二连浩特、锡林浩特、丰镇、东胜、临河、乌兰浩特、阿尔山、霍林郭勒市等12个为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全区城市人口1952年底为32.9万人,只占当时全区总人口的4.4%。到1997年,全区城镇总人口达905.6万人,占全区人口的39%,比1952年增加26倍,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占地面积也从1949年到1997年扩大了近30倍。全区20个城市总人口和占地面积分别占全区的24%和0.6%,完成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区的54%和60%以上,城市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97年全区19个设市城市铺设沥青和水泥混凝土道路1 865公里,2 00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5.8平方米。同时50%的城市修筑了大型立交桥,建设了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路灯照明设施及防洪排涝设施。一大批关系居民生活和投资环境的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绿化覆盖率为21.48%,交通、通讯、给排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建设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城镇功能趋向多样化。内蒙古的城市按功能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政治综合型城市,有呼和浩特、包头、海拉尔、乌兰浩特、通辽、赤峰、锡林浩特、临河、集宁、东胜、巴彦浩特、乌海;经济型城市,有包头、东胜、乌海、霍林郭勒、根河等;边境口岸城市,有满洲里、二连浩特、阿尔山。
各城市都以自己的城市特色而屹立于内蒙古大地:其中呼和浩特是综合发展的首府城市,包头市是以重工业为主的特大城市,东胜市是新兴的经济型城市,乌海市是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赤峰是草原能源基地,通辽是交通枢纽,集宁是塞北重镇,海拉尔被誉为草原明珠,牙克石是林区中心,锡林浩特是牧区城市,扎兰屯是风景秀丽的旅游城市。
二、小城镇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建设加速发展。从1986年开始,自治区把村镇建设工作重点转移到小城镇建设上来,自上而下开展了小城镇建设试点,有力地推进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尤其是90年代以来,小城镇建设进入快车道。目前,全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有100个小城镇向中心城镇发展,有400个小城镇初具规模。到1998年底,小城镇各项建设已绝大部分达到自治区制定的乡村城市化建设标准,2000年有望全部达标。
内蒙古现有小城镇1 508个,其中建制镇(不含旗县城关镇)245个,集镇1 263个。建制镇的布局为:呼和浩特市8个、包头市3个、赤峰市58个、呼伦贝尔盟65个、哲里木盟35个、兴安盟15个、锡林郭勒盟2个、乌兰察布盟6个、伊克昭盟15个、巴彦淖尔盟20个、阿拉善盟6个。
自治区小城镇的分布特点是:沿交通干线分布的小城镇比较多,远离交通干线的小城镇则比较少;农区的小城镇比较稠密、牧区的小城镇却相对较少;东部地区的小城镇规模相对较大、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规模较小。
自治区小城镇现有人口36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8.2万人。现有住宅面积5 896.6万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16.3平方米;已有617个小城镇饮用自来水,占小城镇总数的41%,小城镇全部通电;绿化覆盖率达到3%,建制镇人均公共绿地3.51平方米,集镇人均公共绿地3.08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近9倍。小城镇的投资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服务功能有了较大的改善和增强。
(姜月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