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羊毛易断,一把羊毛坚韧。在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的社区课堂里,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持久力量。
“原来羊毛毡可以这么有趣!不仅学会了手艺,还结识了这么多好邻居。”蒙古族居民其其格小心托起自己制作的苏尼特羊造型冰箱贴,向邻座伙伴展示,脸上满是欣喜。
日前,在苏尼特左旗舒盖图社区活动室内,一场以“跟党奋进新征程·非遗同心共筑梦”为主题的羊毛毡手工培训,吸引了不少居民。各族群众围坐一堂,在指尖技艺的交流中,共同编织着民族团结、邻里和睦的温暖画卷。
小非遗见证大团结。“这项技艺过去在家庭中传承,如今在非遗政策扶持下,从草原深处走进社区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指导老师吉木斯一边演示毡化技巧,一边道出朴素哲理,“单根羊毛易断,万千羊毛坚韧。这正如我们各族同胞,只有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奋进,才能让生活像五彩毡画一样绚烂多彩。”这番生动而真挚的话语,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居民。
实践环节中,活动室变成了民族团结的实践课堂。居民们专注地铺毛、戳刺,在亲手创作中体验着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蒙古族阿姨手把手教汉族年轻人铺毛技巧,汉族大姐细心地帮蒙古族姐妹调整戳刺角度。
灵动的苏尼特羊、辽阔的草原风景——随着一件件精美的羊毛毡冰箱贴、文创挂饰在指尖诞生,活动现场成为欢乐的展示舞台。居民们兴奋地举起自己的作品,迫不及待地与邻座的老友和新结识的伙伴分享。
“在党的惠民政策支持下,社区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社区居民斯琴说,“过去觉得非遗离我们远,难以参与非遗技艺,现在发现它就在身边。这样的免费培训不仅让我们学到了技艺,更增进了邻里感情。”
舒盖图社区党组织书记刘丹丹介绍,社区通过定期开展羊毛毡、蒙古族绳艺、剪纸等非遗体验课,将文化传承与“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深度融合。她表示,这些活动不仅联络了邻里情谊,实现了非遗的活化传承,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萨其仁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