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科技“吨粮田”革命-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03 10:01:08
来源:内蒙古日报

通辽:科技“吨粮田”革命

字体:

  10月20日,在通辽市科尔沁区育新镇,收割机穿梭作业,籽粒饱满的玉米源源不断地涌入粮仓;不远处的农机比武现场,农机手们精准操控机具,在“比速度、比质量、比损失率”的较量中展现过硬本领。从2019年小面积亩产1110公斤,到2025年在1032万亩推广面积中实现200万亩“吨粮田”,通辽用6年时间,交出了粮食增产的“硬核”答卷。

  通辽的玉米增产之路,始于对种植密度的突破。过去,东北玉米种植密度普遍维持在4000株/亩,农户们信奉“稀植大穗”的传统经验,却陷入“穗数不足、产量难提”的困境。2019年,通辽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团队,探索实施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将种植密度提升至6000—6500株/亩。“密度增加,意味着要解决防倒、齐苗、资源利用三大难题。”李少昆说。

  “滴水齐苗”技术成为破局的关键。在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示范基地,一根根黑色滴灌带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将水肥精准输送到每一株玉米苗根部。“有了滴灌和精准播种机,保苗率超过96%,每株玉米都能结穗,没有空秆。”李少昆说,团队还研发出化控技术,通过在玉米拔节期喷施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长度,让秸秆从“细高个”变成“矮胖子”,即便遭遇大风天气,也能稳稳扎根土地。

  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是密植技术可持续的核心。通辽市农牧局推广的“宽窄行种植+分次施肥”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一炮轰”施肥的弊端。在示范田里,宽行保障通风透光,窄行集中水肥供给,滴灌系统按玉米生长周期分阶段施肥,开花后还会追加3次肥,最后一次施肥延迟至9月10日,确保“灌浆”充分。这种模式让肥料利用率从43%跃升至60%以上,仅穗重提升一项,每亩就能增产120公斤。同时,“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优秀的节水功能,每亩节水130立方米,实现节水与增产双赢。

  如果说技术是通辽玉米增产的“硬支撑”,那么创新的理念就是“软引擎”。在通辽市农牧局的推动下,“国家队+地方队+民间队”的技术推广体系成为科技落地的关键纽带。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家队”提供技术研发,市农牧业发展中心等“地方队”负责本土化适配,而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民间队”则打通“最后一公里”。

  科左后旗东升村示范基地的“1+8+N”模式颇具代表性。基地作为核心“1”,联合8家科研院校与龙头企业,整合种业、肥料、农机等N类资源,形成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的完整链条。截至2025年,该基地已筛选出耐密玉米品种42个,开展试验示范20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辐射带动全市8个旗县区建成58个高产示范基地。“我们不仅要自己种得好,还要把技术教给更多农户。”这是基地里每一个技术人员的初心和使命。截至目前,基地培养了200余名掌握密植技术的“土专家”,他们带着技术手册和实操经验,走进田间地头指导种植,助力更多农户种出“吨粮田”。

  与此同时,“减损就是增产”这一理念在通辽已深入人心。2025年秋收时节,通辽市首届玉米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大比武在科尔沁区育新镇举行,各旗县市区选派的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同台竞技,比拼的不仅是收割速度,更是损失率。通辽市农牧局副局长宝那群算了一笔账:“损失率每降1个百分点,全市就能保住2亿斤粮食,相当于新增20万亩耕地的产出。”为了降低机收损失,通辽构建了“气象预警+农机调度+农艺适配”的防灾减灾机制。2024年,通过避灾抢收和科学减损,全市机收减损超千吨,玉米穗收损失率降至1.87%,籽粒收损失率低至1.42%。

  从技术突破到科技转化,从单产提升到全链条减损,通辽的玉米增产增收之路,不仅改变了当地农业生产格局,更为全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通辽经验”。2025年,通辽粮食产量预计突破200亿斤,较2020年增长15%。在通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吕国华看来,通辽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聚焦产业需求推进科技创新,就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道路上不断迈上新台阶。

  如今,通辽又定下了新目标:到2027年,实现1000万亩玉米达到吨粮标准,同时延伸玉米产业链,推动“高产”向“优质高效”转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金色的玉米田不仅承载着农户的增收梦想,更见证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铿锵步伐——科技赋能下,更多通辽丰收故事正在书写,更多“吨粮田”正在涌现……(记者 霍晓庆 见习记者 贾雪)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