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够不着”到“送上门”——呼伦贝尔“三务融合”解锁服务群众新途径-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03 09:42:02
来源:农民日报

从“够不着”到“送上门”——呼伦贝尔“三务融合”解锁服务群众新途径

字体:

  “以前老伴丢了身份证,得推着轮椅去派出所拍照、填表,来回折腾小半天。现在‘三务融合’流动实践站的民警带着便携设备上门,在家门口拍好照,一会儿就办完了补办手续!”近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嵯岗镇的居民道尔吉拿着补办的身份证,对“流动专班”的贴心服务赞不绝口。这幕温暖场景,正是呼伦贝尔“三务融合”基层治理模式深耕十余年结出的民生硕果。

  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呼伦贝尔肩负着1733.32公里边境线的守边固防重任,6个边境旗市区“点多线长面广”,平均每个边境派出所管辖面积达17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1.2人/平方公里。牧民逐水草迁徙、外来人员流动频繁曾让这里产生服务难题:党务覆盖“跟不上”、村务服务“够不着”、警务布防“有盲区”,案件高发、群众财产安全受威胁等问题,成为制约边境和谐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

  破解治理难题,创新是关键抓手。2012年,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主动对接驻地党委政府,探索出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的“三务融合”模式,将党务、村务、警务资源深度整合,打造出独具边境特色的治理新格局。如今走进草原深处,“固定+流动”双轨服务体系的活力随处可见:固定实践站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警务室“合署办公”,微信群里的求助信息10分钟内必有回应;流动实践站跟着牧民转场走,草原110警务车变身为“移动服务站”,法治宣传、证件代办等服务直抵蒙古包。

  “3月时暴雪把羊圈压塌了,党员先锋队半小时就赶到帮忙抢修,要是以前真不知道该咋办!”说起“三务融合”基层治理模式带来的变化,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苏木群众满达记忆犹新。十余年来,通过“警地支部共建”机制组建的“党员先锋队”,累计开展紧急救援1300余次,救助群众12600余人,“领群鸿雁”党建品牌成为草原上的“红色灯塔”。在便民服务一线,15项代办举措年均办理村务2万余件,19300余次精细化服务让群众办事“少跑腿”;在平安守护前线,“民警+护边员+网格员”的联防机制筑牢安全屏障,2013年以来辖区发案率持续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均突破97%。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一模式未依赖大额额外投入,仅靠机制创新就实现了“治理提质+服务增效”的双重突破。在其带动下,60余个兴边富民项目落地生根,千万元资金投入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陈巴尔虎旗获评首批“全国平安边境模范旗”,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获评“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

  “‘三务融合’基层治理模式的核心,是把服务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党委书记、支队长赵喜文说道。

  如今,在1733.32公里边境线上,这一基层治理模式正持续释放活力,不仅为边境依法治理提供了清晰路径,更以“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生动实践,书写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边疆答卷。(记者 李昊 张俊高 李永建)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