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呼和浩特的乡村处处涌动着振兴热潮。新城区塔利现代农业园区升级改造后的智能化温室大棚里,特色果蔬长势旺盛;奎素村新硬化的道路,让农产品运输更加便捷;保合少村的饮水改造工程,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这些变化的背后,是财政衔接资金的精准支持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核心目标,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安全高效、精准赋能”为导向,构建“早谋划、强调度、抓落实”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相关经验成为典型,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资金效益发挥上,呼和浩特市精准谋划找准“结合点”。立足各旗县区资源差异,全年谋划项目349个,总投资18.22亿元,重点实施精深加工、设施农业、都市农业等特色主导型产业项目121个,投入衔接资金3.52亿元;民生领域累计投入1.4712亿元,推进13个到户项目、17个安全饮水项目,购买防贫保险,设置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公益性岗位3925个,发放雨露计划及省内外务工补贴。同时,完善“实地查验+会议研判”评审论证机制,提级综合论证500万元至1000万元项目25个、资金规模1.3亿元,合规性审查项目86个、资金规模5.5亿元,确保入库项目质效双优。
在项目推进中,呼和浩特市坚持“早”字当头找准“发力点”。严格遵循“村申报、乡审核、部门论证、县审定”入库程序,2024年6月便印发通知部署2025年项目入库与计划编制工作,10月底前完成当年项目谋划与入库;建立“周调度”机制跟进立项、选址、环评等前期工作,对进度缓慢旗县区“周提醒、月通报”,目前已跨旗县调整项目4个;落实资金到县30日内完成项目审定及报备要求,市级审核剔除“负面清单”,确保备案时限和结果“双达标”。
为提升资金成效,呼和浩特市从政策与能力两方面夯实“支撑点”。编制《呼和浩特市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手册》,联合行业部门制定相关指导意见,明确10方面40项任务和106项举措,覆盖项目全流程管理;组织2次全市衔接资金项目全过程管理专题培训及现场观摩会,以“理论+实践”模式为300余名基层业务人员授课,提升基层工作能力。
破解资金管理瓶颈,呼和浩特市构建多维机制找准“关键点”。将资金拨付纳入市委、市政府调度重点,分管领导常态化召开专题会,纪检部门同步督查;市、旗县区优先保障衔接资金兑付,确保“资金紧跟项目走”;实行“双调度”机制,累计调度37次、发送提醒20次,下达各类函件11次,召开专题推进会4次;联合第三方组建指导组,赴旗县区指导项目建设20次,开展2轮次专项督导,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
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持续推动衔接资金与产业、民生、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打造乡村振兴首府样板提供资金保障。(记者 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