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后旗:盐碱滩养出“致富虾”-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31 09:17:39
来源:内蒙古日报

杭锦后旗:盐碱滩养出“致富虾”

字体:

  “这片曾经‘种啥啥不长’的土地,如今竟养出了鲜虾!”10月28日,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沙海镇金沙湾渔场,负责人许守和捞起一网通体晶莹的南美白对虾,笑着对记者说。

  “这里曾是一片撂荒的盐碱地。”许守和指着眼前波光粼粼的千亩水面介绍。如今,金沙湾与沣达渔场联合体基地内,15口育苗大棚、12口高位循环水养殖池整齐排列。这一变化源于杭锦后旗坚持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虾的排泄物和残饵能增加水肥,沉淀后改良土壤盐碱度。”许守和道出“以渔治碱”的生态账和经济账,“盐碱 水养虾,既修复了生态,又富了口袋!”

  该基地依托专家定期监测水质,统一供应苗种、饲料和菌种,年育苗量达5000万尾,成虾产量约40万斤,销往本地及包头、银川、兰州等地。“去年线上就卖了8万斤,今年新建冷库,销量还会再涨!”许守和信心满满地说。

  日前,杭锦后旗“抓好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实践,成功入选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公布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典型案例名单。

  “旗里重点推广‘以渔治碱’和‘渔农轮作’等模式。”杭锦后旗水产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永祥介绍,“在示范基地,部分盐碱地实行‘2年养鱼+3年种植’轮作,短期可获得渔业收益,长期可改良土壤,潜力巨大。”

  在治理盐碱地的同时,位于二道桥镇的南小召渔场示范基地,一场“尾水革命”也正在进行。为解决尾水排放带来的水污染问题,该渔场引进并推广“三池两坝”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成为自治区首家实现池塘养殖尾水净化处理后全部循环再利用的渔场。

  “养殖废水先经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再穿过两道过滤坝,最后变成清澈见底的循环水,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南小召渔场技术人员赵世林介绍,“尾水治理提高了水体利用率,可为渔场节省近40%的新水引入成本,废水变成了‘致富源’。”

  好水养好蟹。南小召渔场今年首次成功引进长江系中华绒螯蟹(河蟹),建成150亩成蟹基地和15亩育苗基地。赵世林掂量着肥硕的试验蟹说,“品相好!预计9月底上市,亩产约100公斤,总产15吨,每斤能卖百元左右。”

  “杭锦后旗创新采用‘推广机构+示范基地+渔户’模式,打造5个核心示范基地,并成立自治区首家水产科技小院,将盐碱地治理、尾水循环等关键技术‘送’进田间塘头。”张永祥表示。

  目前,杭锦后旗盐碱地水产养殖面积达3万亩,年产值突破7000万元,带动80余户渔民年均增收2.3万元。南美白对虾年产量超50万斤,中华绒螯蟹养殖在自治区首获成功,盐碱滩正源源不断“游”出生态财富。(记者 薄金凤 徐曼君)

【纠错】 【责任编辑:杨腾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