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以标准化为引领,系统性构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区域协同的标准体系,为筑牢生态屏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2022年至今,内蒙古围绕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目标,已构建23项高质量标准体系,批准发布相关地方标准298项,在防沙治沙、资源节约利用、黄河流域治理、产业绿色转型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标准体系织密生态保护修复网络
在生态保护修复一线,标准化正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草地生态系统是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标准体系” 研制的12项地方标准,填补了内蒙古草地碳汇监测、碳储量调查核算等领域空白,为草原生态价值量化与保护修复提供了技术依据。22项地方标准构筑起的“黑土地高质量标准体系”,推广应用3600多万亩次,有效缓解“薄、瘦、硬”问题,带动黑土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3个等级以上,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持续焕发生机。
统计显示,通过标准的实施,促进内蒙古黑土地有效保护和利用,种植成本减少37元/亩至120元/亩,人工投入每亩减少1个到2个,每亩肥料投入量减少7%-15%,水肥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每亩作物产量提高6%至17%,每亩节本增收83元至192元。
黄河流域治理过程中,标准创新更显成效。“黄河灌区高标准农田标准体系”的16项地方标准经过推广验证,通过自动化管控技术,攻克了盐碱地改良的技术难关,为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技术“瓶颈”突破扫清障碍。
标准引领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与资源高效利用中,标准化正成为提质增效的“催化剂”。内蒙古聚焦高耗能行业、现代能源经济等领域,构建了重点高耗能行业能耗限额、绿色矿山、风电光伏低碳发展等多项标准体系,推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落地生根。
铜、稀土等特色产业通过标准升级实现“绿色蝶变”。“铜产业低碳节能标准体系”中,《双炉连续炼铜工艺技术规范》等标准实施后,铜冶炼项目产能提高约30%,年增经济效益超2.25亿元;稀土储氢材料标准体系则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内蒙古稀奥科贮氢合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永光介绍:“稀土储氢材料标准体系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在产品生产与市场推广中,质量依据更加清晰,尤其与下游客户确定质量指标时更加有据可寻,产品销量逐年增长。依据该标准体系,在原材料的选择上有很多降本增效的改善点,原材料消耗与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据其介绍,标准体系实施后,内蒙古稀奥科贮氢合金有限公司产品一次合格率从95%提升至97%。
绿色低碳领域的标准创新同样亮眼。《绿色电力应用评价方法》填补了内蒙古绿色电力评价空白,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依据;《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引导产业园区系统性升级能源与产业体系,目前已研制18项低碳、零碳产业园相关地方标准及3项团体标准,为“双碳”目标落地提供支撑。在绿色交通领域,15项公路工程固废利用标准推动煤、电、钢、铝等产业大宗固废资源化,仅G55二广高速公路等3个实体工程就降低建设成本约3200万元。
区域协同构建标准共保机制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有赖于区域深度协同。内蒙古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主动加入沿黄九省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标准化工作联盟,与山西、四川等八省区联合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协同地方标准采信互认工作规则》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地方标准体系(2025版)》,构建起覆盖“五水”治理、生态环境治理、防灾减灾等关键领域的协同标准框架。
这一机制打破了区域标准壁垒,让沿黄地区在生态保护上“用一把尺子”。协同标准体系中关于黄河流域河道治理、水资源节约的技术规范,已在内蒙古与邻省区交界区域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跨区域生态治理效能。
标准化正为内蒙古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注入精准高效的发展动能。随着《内蒙古自治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深入实施,8大领域34类标准的持续完善,这片广袤大地将在标准引领下,绘就更蓝、更绿、更可持续的生态画卷。(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