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江岸苏木边境地区,一个个温室菜棚陆续建成使用,为这片广袤土地带来别样生机。

四子王旗边境线长104公里,抵边居住的群众距离城区远,采买新鲜蔬菜的成本较高,加之当地一直没有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导致边民餐桌上的蔬菜很单一,基本都是土豆、白菜等耐储存的品种,边民“吃菜难”的问题亟待破解。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委统战部联合多方力量,将解决该问题提上日程。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大力支持“石榴籽戍边温室菜棚”建设;九三学社内蒙古区委为温室暖棚建设项目提供专家论证、技术支持与人才保障;内蒙古农业大学、乌兰察布市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的农牧业技术骨干组建服务队,深入菜棚开展实践锻炼,为边民传经送宝;民营企业家也慷慨解囊,帮抵边户解决种植蔬菜所需的农资农具难题。
边境地区土壤贫瘠、风沙大、气候寒冷,棚种条件堪称恶劣。九三学社社员、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带领团队勇挑重担,经过多次实验,不断修改完善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摸索出一系列让温室菜棚在边境地区扎根的方法。
对温室菜棚种植区进行土壤改良,最上层为20厘米厚的空气保温储能区,中间层将羊粪与沙土充分混合,形成30厘米厚的耕作层,既能改良土壤结构,又能为作物生长持续提供养分,下层则铺设50厘米厚的羊粪作为保温区;温室菜棚采用加厚的塑料布,以便抵御风沙;棚上覆盖的棉褥子也是加厚的,夜晚时可抵御低温;研发自动感应通风系统,即便边民不在家,菜棚也能保持良好通风……关慧明团队摸索出来的边境地区暖棚蔬菜“选种播种、土壤改良、光照温度、施肥灌溉”等有效措施,被确定为第三代“石榴籽戍边温室菜棚”建设标准并加以推广。2025年,关慧明团队又研发建设第四代“石榴籽戍边温室菜棚”标准示范棚,进一步提升了菜棚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我现在不仅自己会种菜,还能为附近的边民进行技术指导。”四子王旗江岸苏木边民钢宝力道表示,当初大家对在边境地区盖大棚没有信心,“一没技术,二没资金,简直是闭门造棚。”
为打消边民们的疑惑,关慧明和团队成员用保温盒将蔬菜幼苗配送到江岸苏木46户戍边户手中,日日夜夜带着大家反复研究,精心呵护幼苗,终于把保温盒中的幼苗变成大棚里的一片“绿地”。
现在,曾经困扰边民的“吃菜难”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边民餐桌上的蔬菜品类丰富了起来,“茄子、西红柿、黄瓜……我们现在能吃到的新鲜蔬菜,比以前丰富多啦。”钢宝力道说。
据了解,2024年为30户边民建设“石榴籽戍边温室菜棚”。2025年,计划为262户边民新建温室菜棚,并将此列为乌兰察布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清单之一,目前已为160户边民建设完毕,相关温室菜棚已投入使用,剩余102户边民的温室菜棚预计10月底前完工。(李贺 张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