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项目、治沙海、富百姓,鄂尔多斯以工代赈书写乡村振兴“多赢”答卷-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6/30 14:54:22
来源:新华网

建项目、治沙海、富百姓,鄂尔多斯以工代赈书写乡村振兴“多赢”答卷

字体: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农牧局深入贯彻《全国“十四五”以工代赈实施方案》《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将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构建“工程建设+就业增收+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实施体系和“市级统筹政策、旗县创新模式、群众深度参与”的全链条推进机制,不断加大全市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发放占比。越来越多农牧民在家门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以工代赈的“民生温度”持续攀升,正成为乡村振兴中生动的“鄂尔多斯实践”。

  高标准农田中的“以工代赈”样板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创新构建“党建引领 以工代赈”模式。建立“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联动责任体系,推行“五同步”机制(设计、招标、施工、验收、监管同步)、“两前置”(以工代赈合同作为项目开工和验收结算的前置条件)原则,以工代赈资金占比高于内蒙古规定标准,实现项目推进与惠民效益的有机统一。

  乌审旗通过“施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整合本地农业资源,形成多元合作体系,带动多家合作社参与项目建设实现增收;依托“施工企业+村集体”模式,在材料供应等环节吸纳当地群众就业,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采取“施工企业+农户”模式,组织农牧民参与田间工程建设,推动本地机械运输等资源参与项目建设,多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

  2019年以来,乌审旗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以工代赈,既夯实了农业现代化根基,又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累计带动1500余人参与工程建设,发放劳务报酬1500多万元,实现了农田提质与民生增收的良性互动。

  治沙兴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地处黄河“几字弯”的达拉特旗,近年来,不断加大工程治沙的力度。在实施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一期标准地建设项目-林、农互补工程中,达拉特旗创新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协同机制。由党组织牵头整合劳务资源,组织村民参与沙障铺设、植被种植等工程,村民可获得劳动收入,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项目,进行收益分配,形成“治理工程有劳动力、村民就业有收入、集体发展有支撑”的多赢格局,将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

  达拉特旗将治沙兴绿与以工代赈有机结合,在生态项目实施中科学设定劳务报酬比例,确保群众参与治沙工程既能获得稳定收入,又能通过劳动技能提升增强就业能力,形成“生态治理—就业增收—能力提升—持续参与”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推进的特色路径。

  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平原村村民王明是“以工代赈”好政策的首批受益者,王明介绍,“我原先在村里搞过养殖,也到镇里打过零工,收入不稳定。有了‘以工代赈’的项目,再也不用东一头西一头到处找活干,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稳定就业,工资一个月到手近万元,心里特别满意,都是党的政策好。”许多当地农牧民乘着“以工代赈”的东风,实现了就近就业,鼓起了腰包。

  2025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已开展各类以工代赈项目68个,受益农牧民2178人,发放劳务报酬3458万元,同时,在“三北”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购买苗木、先建后补、机械租赁等方式,为当地农牧民增加收益3.1亿元。建立了以工代赈项目用工需求和务工需要“两个清单”常态化调度机制,精准对接务工需求,形成“项目建设—劳务用工—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鄂尔多斯市农牧局将持续推广“党建引领、以工代赈”实践,紧扣“工程建设是手段、群众增收是核心”的本质要求。针对全市79个嘎查村5745名有务工需求的农牧民,全市各旗区正有序开展岗位对接工作,不断提高以工代赈比例,提升项目对农牧民增收的带动力和引领力,实现“工程建起来、群众富起来、乡村活起来”的振兴图景,让“以工代赈”成为激活乡村“造血”功能的持久动力。(王智敏 白颜诚)

【纠错】 【责任编辑: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