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卢旺达医疗队中的青春之歌-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5/04 12:04:01
来源:新华网

援卢旺达医疗队中的青春之歌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4日电(记者魏婧宇)当清晨的阳光还未洒满医院,中国援卢旺达医疗队的中医科医生郑磊已经来到诊室,整理当日的工作安排。而他的诊室外,来就诊的患者已排起了长队。

  在不到20平方米的诊室内,摆放了3张床、2把椅子,最多可以同时为8位患者进行中医理疗。“膝盖退行性病变可以通过针灸缓解症状”“你的腰椎间盘有点突出,趴到床上去等待治疗吧”……郑磊穿梭在患者间,耐心地倾听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为他们提供细致的诊疗建议。

  卢旺达位于非洲中东部,全境多山地和高原,被称为“丘陵之国”。“在这个地势崎岖的丘陵地区,当地有关节痛的居民比较多,针灸、小针刀等中医疗法对治疗关节疾病比较有效。”郑磊说。

  在郑磊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卢旺达地图,上面用记号笔画了许多小圆点。“这些小圆点标记的是患者从哪里来。”郑磊说,有的患者家在200多公里外,来医院要公交车转摩托车走8个多小时,标上他们从哪里来,可以提前为他们下次来治疗安排好时间。

  “90后”医生郑磊,不仅是卢旺达患者信赖的医生,还成为了不少患者的朋友。“有患者推荐亲戚朋友来找我看病,还有患者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感觉我和患者们的距离更近了。”郑磊说。

  在中国(内蒙古)第25批援卢旺达医疗队中,有一批像郑磊一样的青年医生,他们在非洲大地播撒下健康和友谊的种子,在援外医疗的工作中谱写着青春之歌。

  医疗队中的骨科医生魏兴华来到卢旺达后,发现当地常见上肢骨折的患者,其中又以儿童居多,然而在卢旺达基本戈医院,应对这类骨折的常规治疗手段——闭合复位与夹板外固定术,却因医疗物资匮乏难以开展。魏兴华深知,每一刻的延误都可能给骨折的孩子带来难以预估的影响。他迅速组织队友,穿梭于医院的各个角落,寻找可以制作夹板的材料,将看似无用的材料变成外固定夹板。

  在治疗中,魏兴华握着患儿的骨折处,一边施力推动骨折部位复位,一边轻声安抚着患儿,用夹板固定好后,他仔细检查每一个固定环节,确保夹板的位置和固定力度都恰到好处。当家长看着孩子复位完好的X光片,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竖起大拇指,用真挚的语言表达着对医疗队的感谢。

  除了投身于繁忙的日常诊疗工作,医疗队的麻醉科医生卢海林还肩负起教学带教的任务。当地医生对区域神经阻滞麻醉了解较少,卢海林便利用手术间隙,手把手教他们。基本戈医院麻醉科主任阿德西扬学习劲头十足,向卢海林提出“只要有区域神经阻滞麻醉操作,务必提前通知”,通过多次跟台学习,已初步掌握了神经定位要点。

  在工作间隙,卢海林还开展了“中文小课堂”。从基础问候语“你好”“谢谢”,到与医疗相关的“纱布”“酒精”,卢旺达医护人员学得十分认真,常笑称“学中文比记解剖图还上瘾”。

  医疗队员们还走出医院,进入卢旺达的学校、企业开展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3月底,医疗队来到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市郊区的一所学校开展义诊,这是一所从幼儿园至初中的学校,学生多来自周边经济困难家庭。

  口腔科医生刘建伟和马萨卡医院口腔科医生以趣味互动的形式进行健康宣教,他们手持牙齿模型演示“圆弧刷牙法”,孩子们争相模仿动作。手术室护士张婧则通过“七步洗手法”教学,带领师生们练习,在朗朗上口的洗手口诀中强化手卫生意识。

  随后,医疗队为288名贫困学生和68名教师开展体检与健康咨询,并为他们逐一建立健康档案,方便后续跟踪反馈。义诊总计筛查出高血压、带状疱疹、腹部疝气、骨折后畸形愈合等病例10余例,医疗队现场提供治疗建议并安排后续到院诊疗。

  “能为孩子们送去跨越国界的健康礼物,感觉非常有意义。”参加义诊的医生刘震说,援外的日子,有语言不通、物资短缺带来的不便,但更多的是攻坚克难、救死扶伤带来的成长,作为青年医生,就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

【纠错】 【责任编辑:杨腾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