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通辽市科尔沁区余粮堡镇拍摄的西辽河(无人机照片,摄于2024年9月)。新华网发 王金 摄
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30日电(石毅)自古以来,文明多依河而生。河流是大地的血脉,生命的源泉,在人类发展历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文明亦是在“河流”中孕育和发展的。
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指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据此,西辽河与长江、黄河并列为中华文明主要起源地之一的重要地位被确立。
曾经奔流不息的西辽河,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自1998年之后,其干流一直处于断流状态。经过多年保护治理,今年4月10日,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过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沿岸群众亦欢欣鼓舞。
西辽河,这条蜿蜒在我国东北地区西部的河流,在中华文明中居于什么地位?西辽河文化是如何萌芽和发展的,历经了怎样的演进过程?针对这些大众关心的话题,近日,新华网专访了内蒙古民族大学博物馆特聘教授、西辽河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张铁男。
以下是采访实录:
新华网:西辽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居于什么地位?
张铁男:辽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有东辽河与西辽河两个支流。西辽河有两个源头,南源是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的老哈河,北源是发源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西拉木伦河,两河在通辽市开鲁县境内汇合,称西辽河。西辽河是辽河干流中段,流域面积约13.6万平方公里。
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指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成果:距今5800年左右,西辽河地区已经进入“古国”时代。据此,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阶段是“多元”的,正如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西辽河文化是重要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
新华网:西辽河文化是如何萌芽和发展的,历经了怎样的演进过程?
张铁男:西辽河地区的考古工作几乎与我国现代考古学同步发展。今年是红山后遗址发掘90周年(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成就了西辽河文化今日的辉煌。
西辽河地区人类活动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西辽河地区经过正式考古发掘命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距今约9000年的“小河西文化”,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约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和“富河文化”,约6000年的“红山文化”,约5000年的“小河沿文化”,约40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约3000年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基本上涵盖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序列。尽管各文化之间的谱系尚未完全清楚,但是如此众多的考古学文化集中发现在这一区域,令人震撼,为中华民族“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支撑。
新华网:西辽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有哪些?
张铁男:西辽河文化的演进路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在地理位置上,西辽河流域的北方属于游牧文化、南方属于农耕文化、东方属于渔猎文化,西辽河这个文化单元位于三大文化板块的接合部。多种文化元素荟萃、多种民族成分杂居、多种生业形态并存决定了西辽河文化的底色就是“融合文化”。西辽河区域也是南北东西交通的枢纽,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南西北交通的“大驿站”,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融炉”。
西辽河文化的演进路径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结构里占有特殊地位,具有典型意义。纵观其演进路径,远古时期,是万年以上的文化根脉(这里已经发现的考古学材料为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材料的支持);上古时期,是“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辽西地区的考古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这里可谓是“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中古时期,是“大中华”的历史里程碑(此时期的辽政权提出了自己是“中华正统”的理念,在观念上认同“中华”,主动融入中华文化共同体,开启了一个“大中华”的历史新阶段);近古时期,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收官之作(在清朝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西辽河地区的科尔沁部蒙古族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盟旗制度的实施,使北方草原成为清朝牢固的北疆长城。科尔沁部蒙古族参与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收官之作,科尔沁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华网:如何擦亮北疆文化的西辽河文化底色?
张铁男: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心手相牵,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形成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爱国忠诚奉献为核心理念,以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为精神标识的地域文化。
特殊的自然地理属性决定了北疆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突出的地域特征和多元的文化特征,内蒙古12个盟市的特色文化如同草原上盛开的鲜花,汇聚成北疆文化集合体。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地区地处西辽河文化核心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入发掘其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把讲好西辽河文化的故事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具说服力的实践路径。
张铁男教授简介:
张铁男,内蒙古民族大学博物馆特聘教授、西辽河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二十多年来,张铁男教授关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西辽河地区历史文化做了大量田野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