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青山区:一杯茶里的司法温度与治理智慧-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信息发布 > 正文
2025 04/01 15:24:23
来源:包头市青山区融媒体中心

包头市青山区:一杯茶里的司法温度与治理智慧

字体:

  “谢谢你们培养的好法官,谢谢那位不知姓名的女法官!”80岁的董桂兰老人用颤抖的笔迹写下这封感谢信。信中提到的“女法官”,是青山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张滢。2025年初春,董奶奶带着对继子赡养、养老金归属等问题的困惑走进自由路街道综治中心。一杯热茶、一册《民法典》,张滢用通俗的语言逐条解答,将法律条文与生活常理相融合,一个多小时的耐心沟通,让老人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

  居民正在青山区无人律所进行法律咨询。

  在青山区,这样的场景并非偶然。24小时自助诉讼终端让居民指尖轻点即可完成立案;金融调解室里,专家正拆解理财合同陷阱;家事调解室的暖色沙发上,调解员用毛线编织品舒缓当事人情绪……2024年数据显示,区、街镇两级综治中心接待群众超3600人次,化解纠纷1771件,满意度达98.2%。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三四”治理新模式的生动实践。

  “一核三轴”织密法治网络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青山区将1120个网格党小组打造成治理“前哨站”。900余名网格员与1.3万名联户长化身“法治播种机”,社区党员、楼长、志愿者组成“铁三角”调解小分队,让矛盾化解在楼道里。部门“常驻+轮驻”机制推动多部门协同,实现“纠纷调处从多门跑变一窗办”。宝鑫广场“半拉子”工程等历史遗留问题,通过“一事一室一定制”机制终获解决。

  四链闭环兜底民生诉求

  调解、代办、诉讼、救助四大链条构建完整服务闭环。居民纠纷可先由调解员“把脉问诊”,复杂案件无缝对接诉讼程序,困难群体享受救助兜底。在“无人律所”终端机前,夜间亮起的屏幕映照着咨询者的脸庞;信访代办员主动上门,将“群众跑腿”转为“干部代跑”。“以前跑断腿的事,现在进一扇门就解决。”居民的感慨道出治理效能的提升。

  法治基因融入城市肌理

  当董奶奶的“烦心事”变成“安心事”,当“打官司”不再是矛盾化解的首选项,折射出的是基层治理的深层变革。青山区通过“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体系,将法律服务延伸到社区末梢,让法治精神扎根日常生活。“这种转变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北疆实践。”区委政法委负责人表示。

  从一杯茶的温度到治理体系的精度,青山区正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枫桥经验”注入新内涵。在这里,司法不仅守护公平正义,更传递着城市的温度;治理不仅追求秩序,更编织着共建共享的同心结。这份探索,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写下生动的基层注脚。(王媛)

【纠错】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