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内蒙古真招实招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25 11:20:37
来源:瞭望

瞭望丨内蒙古真招实招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字体:

  ◇2022年的100名“担当作为好干部”中,已有83人提拔晋升。刚出炉的2023年人选中,已有37人提拔晋升

  ◇2023年,全区调整不担当不作为、不胜任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329人,其中厅局级干部19人

  ◇2023年,内蒙古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薪资待遇,苏木乡镇公务员每月人均工资提高870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月平均提高920元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靖 贺书琛 侯维轶

  李建军(左一)在内蒙古化德县公腊忽洞乡调研农田受旱情况(2022 年 6月 18 日摄) 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供图

  为提升内蒙古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状态,2022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打出一整套“组合拳”,评选“担当作为好干部”、建立能上能下机制、推进容错纠错等举措,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持续营造勇担当争担当、敢作为善作为的工作氛围。

  两年多来,内蒙古干部队伍提振精气神,能干事,更能干成事。2023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24627亿元,比上年增长7.3%,增速居全国第3位,创2010年以来最好位次。

  让有为者有位 让吃苦者吃香

  2022年,内蒙古制定实施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12条措施。2023年,内蒙古评选出100名2022年“担当作为好干部”。今年2月,内蒙古再次评选出99名2023年“担当作为好干部”。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处长王勇说:“通过常态化的评选工作,现在内蒙古全区上下见贤思齐、竞相担当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兴安盟阿尔山市委书记杨永久,在去年9月的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筹备中,遇交通事故受伤,医生叮嘱至少休养100天。刚过22天,他就忍着疼痛、拄着拐杖前去会场工作,促成大会圆满举办。

  三年来,他带领干部群众“全员全域全年”开发文旅资源,全力推动阿尔山市创建内蒙古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被评为自治区“担当作为好干部”。“看着百姓吃上旅游饭、口袋鼓起来,再多的疼痛我都能承受。”杨永久说。

  2023年,评选较上年进行了调整优化。王勇介绍,自治区本级不再评选副处级及以下干部,而是鼓励各盟市、旗县开展本地区“担当作为好干部”评选工作,并做好相应激励。自治区本级评选把更多指标向盟市、旗县领导干部倾斜,突出服务保障办好两件大事、“闯新路、进中游”等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干部,以评选工作为抓手助力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夏日的乌兰布和沙漠,片片光伏板形成“蓝色海洋”。“我们在乌兰布和沙漠全面推广光伏+生态治理的‘磴口模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沙生经济作物,目前光伏治沙已完成4万亩,等到13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建成后,光伏治沙面积将达35万亩以上。”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委书记刘向阳说。因为在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工作中成绩突出,他也被评为自治区“担当作为好干部”。

  评选“担当作为好干部”就是要“让能者上”。2022年的100名“担当作为好干部”中,已有83人提拔晋升。刚出炉的2023年人选中,已有37人提拔晋升。

  此外,2022年以来,内蒙古全区各级组织部门及时发现、大力使用担当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在重大任务最前沿、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为民服务第一线提拔使用干部超5200名。

  时任赤峰市区域经济合作局局长王利是单位里的“出差王”。他去年出差183天,带领下属招引1052个项目,为赤峰市经济稳中向好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今年被进一步使用到赤峰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岗位,同时也被评为自治区“担当作为好干部”。“现在,内蒙古的用人导向非常鲜明,只要你拼尽全力担当作为,组织一定能看到。”王利说。

  乌兰察布市副市长李建军在加快推动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打造全域生态安全格局等大事要事中成绩显著,被评为自治区“担当作为好干部”后,进一步使用到乌兰察布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岗位。他说:“到现在还清晰记得,自治区党委书记在命名表彰大会上勉励我们,珍惜荣誉、戒骄戒躁,重整行装再出发,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再立新功。”

  “担当作为好干部”带好头,其他干部紧跟上。担当作为正在成为内蒙古广大干部的自觉和习惯,干部队伍精神状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各级干部干事业迸发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最近两年,内蒙古很多厅局为了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出台配套措施,专门派人前去对接,极力争取最大支持。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内蒙古林草局组织人员,仅用40天就完成了“一规划三方案”的编制工作,紧盯国家规划编制进度,全力向上对接。来自北京的援蒙干部耿学峰说:“说干就干,内蒙古的干部是雷厉风行的行动派。”

  “能下”倒逼担当 “撑腰”激发闯劲

  在过去,群众对干部“能上”见得多、听得多,对“能下”了解少、感知少。在内蒙古,大家的体会已出现显著变化——身边不少的“能下”案例表明,“干不好就下”见人见事的落实兑现,让无为者失位正在倒逼干部进一步担当作为。

  在内蒙古西部,一区长因担当精神不足,落实“五大任务”长期推进不力,被组织部门下行调整到一个小的市直部门。“旗县区的主官干不好也能下去。”该区一位基层干部说,现在大大小小的干部铆足劲工作,不能在工作中松垮出岔子。

  这样的案例在内蒙古有不少,“下”的级别从副科到正厅不等。王勇介绍,目前内蒙古已制定出台《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并建立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纪实报备制度。

  “2023年,全区调整不担当不作为、不胜任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329人,其中厅局级干部19人,这种力度在过去是几乎没有的。”王勇说,鲜明的信号让广大干部看到“躺赢”不可能。

  考核机制的确立,也让“能上”“能下”更加富有科学性和精准性。内蒙古制定出台《关于促进落实“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区分盟市、区直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国有企业等5个类别进行考核。同时,对103个旗县委书记进行专项考核。“2023年以来,对14名考核‘优秀’的旗县委书记予以提拔使用或晋升职级,对1名考核‘一般’的调整职务。”王勇说。

  “能下”与“问责”工作中,对各级干部在闯和试中出现的瑕疵和失误,内蒙古组织部门正确对待、应容尽容,与干部一起担当。

  内蒙古西部地区一位医院院长,为尽快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未经招标先行对综合楼进行施工。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后,该院长觉得“自己的仕途算完了”。纪检监察部门研究后认为,他的出发点是为推动工作,也未从中捞取利益,最终“重处分”改为“轻处分”。“组织的包容让我感动,我能做的唯有倍加珍惜改错机会,在院长岗位上干出更多成绩。”这名院长说。

  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工作中,内蒙古坚持多“踩油门”少“踩刹车”,千方百计为干部撑腰鼓劲,其中为干部澄清正名、重新起用表现突出干部的举措,有效保护了干部。

  在赤峰市,澄清正名工作抓得又细又实,澄清方式分为会议澄清、书面澄清、媒体公开通报澄清等方式,为干部正名的同时,向诬告者“亮剑”。

  2022年以来,各级组织部门为受到举报的184名干部进行澄清正名。2023年以来,重新使用问责影响期满表现突出的厅级干部12名,以组织担当带动了干部担当。

  关爱中培育动力 培养中激励担当

  内蒙古不断加大关心关爱干部力度,让能干者放开手脚、心无旁骛干事创业。2023年,当地研究制定了关心关爱苏木乡镇干部12条措施,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薪资待遇,苏木乡镇公务员每月人均工资提高870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月平均提高920元。

  “获得感非常强,加上去年职级晋升增长的工资,每月收入提高近2000元。乡镇工作繁琐辛苦,但是工资比旗县同级别岗位高出一截,而且职级晋升和考核评比更有优势。”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党委书记李泽说,待遇的提升使旗县人才开始“倒流”回乡镇。

  在兴安盟、包头、赤峰等地,组织部门优先为异地任职干部的家属进行工作调动,积极协调子女上学问题,为他们探亲提供交通补助。赤峰市喀喇沁旗旗长赵延宏介绍,当地还出台措施,明晰责任划分,让干部大胆干事、组织进行担责,为干部卸下包袱、放开手脚干事。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还要让想干者有干事创业的本领。近两年,内蒙古实施干部能力持续提升工程,改变过去“填鸭式”“一勺烩”的培训,以实干为导向进行订单式教学,改变挂“虚”职、走过场的干部锻炼,以实干锤炼真材。

  “以前的培训多是按照职务层级划分的,现在更多围绕具体工作开展。”赤峰富龙公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温相生说,赤峰市委组织部开展了“干部大讲堂”,让企业家、专家、相关领域干部上讲台,“干什么就培训什么”。

  最近,赤峰市干部大讲堂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授课,要求干部结合全年具体工作进行学习,在培训中既找到眼前路,也谋划长远计。

  内蒙古每年选派一批各领域干部到国家部委、发达地区进行挂职任职。今年2月,通辽市副市长牛文俊挂职担任湖北省黄石市副市长,分管发改委、工信局等。“我们选派有潜力、有相关工作能力的挂职干部,去开阔眼界,在重要岗位锻炼,让干部在打硬仗、扛重活、攻难关过程中成长。”王勇说。

  干部队伍建设,同样需要着眼于长远。为全面加强干部梯队式建设,让青年干部培养有的放矢,岗位调整有人可用,内蒙古实施年轻干部“一百三千”培优育才工程,将不同年龄段的优秀副厅级、处级、科级干部和选调生纳入工程规划,系统性、针对性予以“施肥浇水”式精细化培养。

  赤峰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广智说,赤峰市有多名优秀年轻干部被列入规划中。“接下来在自治区、地市两级组织部门全方位、针对性培养下,年轻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将得到更大提升,未来他们将成长为内蒙古干部队伍的生力军。”

  (《瞭望》2024年第22期 )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